青山青未了 —— 姜一涵.書畫.畫書

姜一涵(1926〜2018)
2003年大病初癒時,取意潘天壽詩句「雨後青山鐵鑄成」,藉「青山」為號,以自勉不屈不撓、愈挫愈奮,晚年多以青山老仙、青山不老仙題書作畫。此展以其手跡「青山青未了」為題,以紀念其藝術造詣和人格精神。
 
姜一涵是從文人畫的基礎一路走過來,只因他對時代的感受不一樣,接收融合了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,如果說他是現代的文人畫未嘗不可。
藝術家最可貴就是有自己的風格,他的作品辨識性極強,在當代獨樹一格,我覺得台灣美術史應該有姜一涵的一個位置。
 —— 2023年 林永發 都蘭山畫院院長
 
我多次聽到姜一涵講一句話:「如果今天的我,沒有比昨天的我更好,那我昨天就死了。」他講這話時已經超過九十歲,而且因中風右手不能使用,他改用左手創作,依然表現強大的力度,可以看出他性格上的堅毅不服輸。
老人家離世五年了,他的藝術作品還是可以對世人有所指引,而且他的生命力跟精神,對後人的啓發可能更大。
 —— 2023年 李思賢 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

藝術家簡介

 姜一涵(1926-2018),字青山,1926年生於山東昌邑,1953年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畢業,次年拜入黃君璧「白雲堂」學習傳統國畫,接著於1958年從「歐波館」陳雋甫、吳詠香學習花鳥、人物,而後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,並留校擔任講師兼修博士學位,於此期間與朱瑗結為連理。

 

    此後,姜一涵為追求突破自我,先後至美國堪薩斯大學美術史學系,以及於普林斯頓大學美術考古系研讀西洋各畫派,其中受皮特・蒙德里安(Piet Mondrian,1872-1944)、胡安・米羅(Joan Miró,1893-1983),與馬克・羅斯科(Mark Rothko,1903-1970)等人影響最為深遠。旅美十年來致力於中西古典文化及美學的比較研究,其中尤以易經、老莊研究成果豐碩。

 

    姜一涵自敘其創作追求「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」,試圖尋找傳統與新變之平衡,增添時代感、活潑感。故在原先的文人畫風格之上逐漸轉向,自2003年以後,開始大量創作融合中西特質之作品,例如在東方傳統水墨、書道基礎上加入顏色鮮明之色彩使用;2014年再將石濤、八大山人等畫風重現於畫作上,致敬與回歸東方傳統。姜一涵的作品兼容古今中西特質,正是奠定在其學識、書畫技藝積累之上。

 

    「青山」是姜一涵於2003年後重病初癒之時,取潘天壽詩句「雨後青山鐵鑄成」以自我期勉,企盼能在風雨洗煉過後愈發堅毅;而「青山青未了」則是取其一生堅忍向學、積極治學與創作精神,即使在身後依然能將藝術成就、思維信念流傳久遠,作為本次展覽題旨。

 

    姜一涵畢生創作超過千幅,分別留存於臺灣各大學或博物館,以及晚年捐贈故鄉山東等地,而此次借台北長歌藝術展出之藏品,內容涵蓋姜一涵各時期書畫佳品數十件,或亦可供大眾參觀懷想,藉以追念哲人。

現場精選畫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