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哲老師突破傳統江門風格,注入了自己的當代感。他以方折的書法用筆創造樹石方塊結構,以留白呼應周遭景物、以落款連結不同空間的構圖奇思,在江兆申學生中最突出,最有現代感。周哲雖然師從江兆申,卻也讓我們看到,他沒有忘記自己身處其中的當代視覺經驗。融合傳統,使其與當代接軌,這是他整體作品最大的特色。

──李蕭錕

周老師的山水畫,追求古人「遠觀得其氣勢,近觀得其幽妙」,布局首重把山的「勢」表達出來,其要訣在於有靈感時,大膽落筆,決不遲疑,主體結構完成後,再次第完成細部,營造意境……欣賞周老師的大作,畫上的筆墨,有時和煦安祥,有時奔騰活躍,但不管面貌如何,總是一片生機,表現他個人獨具的氣質與風格。

──張梅駒

我欣賞周哲先生的繪畫,在於其飄逸自如而不失深厚,內蘊豐實而依然瀟灑。敬佩他能將窘迫的客觀世態,轉化為從容的主觀心態,卸除了沉重的現實負載,營造出淡遠的想像空間。我為周哲先生策辦這檔展覽,格外想要凸顯其內蘊的精神性,和外顯的當代感。

──吳   放

周哲先生(1930-2014)生於烽火戰亂,長於貧兒院與部隊,茁壯於文化大學,從軍旅跨入藝術殿堂,從學於江兆申、陳丹誠、王壯為、傅申、李梅樹、李石樵諸公,深心淬礪、枯木逢春,從此遨遊藝海藍天。他任教於文大美術系四十年,創作生涯近半世紀。其創作,部分得自江兆申清新雅健的筆墨傳承,而更多的是,他自發地創造出純化的詩意造形、超前的奇特構圖,並注入了當代的視覺感受。

從周哲的創作,可以看到他從文人畫傳統脫胎變體,透過多方借用、混搭,經由視覺的簡化、純化,而形塑最終的自我創作面貌──清而潤,簡而深,拙而趣,筆墨抒情寫意,色澤溫潤明淨,但覺畫中生機流盪,心靈也徜徉其間。這是一個跳脫傳統思維、嫁接於當代視覺經驗的過程。在其醞釀風格之初,觀者可見其轉化挪用江兆申皴法、筆法的痕跡,以及結合南宗水墨與北宗青綠山水的用心;當其風格成熟之時,畫家遊刃有餘地駕馭空間、造形與色彩,在詩意的涵泳下,大膽構圖、巧妙留白、疏放筆意、簡化造形,創造極富筆墨拙趣與空間意象的詩畫作品。他以方折的書法用筆創造樹、石方塊結構,以留白呼應周遭景物、以落款連結不同空間的構圖奇思,尤其為識者所讚嘆。景雖不大,而想像空間大;意象雖簡約,而詩意濃醇。謂之當代詩畫,亦不為過。

在周哲的心靈世界裡,山水無疑是他精神的寄託與隱喻,脫離早年顛沛生涯,畫中山水就是他安頓自我心靈的桃花源;同時,由於內心對情義的極度看重,對照現實處境的某種孤獨,相信畫家也透過那些相攜相伴、暢遊山林水澤的人物形象,表達天人之間乃至人我之間相融無間的精神願望。他畫的不是眼中所見山水,而是精神投射的山水;他畫的並非當世之人,而是如竹林七賢、蘇東坡、李商隱那樣的人物風流、君子風度,周哲自己想必也化身其中,將神交古人的願望透過想像實現於創作之中,古今同一醉,內心就不寂寞了。

「只就是周哲先生畫的畫」,展名取自畫家作品上的落款,這十個字措辭淺白卻饒富深意。是一份自信的展現,抑或自我調侃?是自我創作態度的發聲,抑或主客轉換、抽離自我,從他者角度觀看「周哲」?……正是由於這種多義性,我們更能感受畫家跳脫傳統框架、求新求變求自我的思維。不媚俗、不泥古,我之為我,自有我在,他以獨特的周哲式山水,抒發心靈自在的想望,也吟詠那立身天地之間的精神境地。

周哲(1930-2014)

周哲,本名周愛民,號希哲,又號明彥。1930年出生於江蘇泰縣,12歲從軍,1949年隨國軍部隊來台。畢業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畫組,山水畫師承江兆申,花鳥畫師承陳丹誠,書法師承王壯為、傅申;數十年創作不輟。歷任文化大學教務處助教、秘書處文書組主任、美術學系講師等,以華岡為家,在文化大學服務超過四十年;並擔任文大美術系校友會理監事、文化大學駐校藝術家等。一生清苦,卻熱衷公益,多次捐款捐畫。

曾參加全國當代名家書畫展、第25屆國際美術協會亞細亞國際美術展;連續三屆受邀於全國美展國畫類邀請展展出(第十二、十三、十四屆);曾受邀於台南、屏東、台北佛光緣美術館舉辦巡迴展;2007年受邀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〈生涯一片青山〉個展。曾獲中華民國畫學會國家金爵獎民國83年度最優國畫家;紗帽山畫會創會會員。

作品精選

《只就是周哲先生畫的畫》同步出版

主辦單位

意秋國際藝展中心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