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奮三友,追求源於生活的自在快意

真正的優雅是不刻意

聚奮三友─李螢儒 柯詩安 杜三鑫
追求源於生活的自在快意

文 / 中國時報

圖 / 長歌藝術傳播

一朝風月展覽開幕,左起依序為策展人吳放、聚奮三友李螢儒、杜三鑫、柯詩安。

李螢儒、柯詩安、杜三鑫,年紀相仿的三大書篆才子在十餘年前結為「聚奮三友」。李螢儒穩重儒雅,柯詩安耿介清雅,杜三鑫活潑俏雅,這三位雅士聚在一起,除了切磋書印、互相砥礪之外,總也要酒後吐真言,相互之間吐槽或自嘲,加之針砭時弊、嘻笑怒罵一番,好不自在快意!但估計他們絕不會自稱雅士,因為他們一致地反對流於表面的「雅」文化,反對做作、反對框架、反對冠冕堂皇的論調,寫字、刻印對他們而言都是源於生活、出自內心、再自然不過的事情。

造像刻字裡的意念美學──杜三鑫

杜三鑫師從林佛蔓、王北岳、吳平等,並留學日本筑波大學,兼攻書法與篆刻。他的隸書尤為樸拙、自然而大器,「知足知不足無可無不可之齋」的長落款更是鮮明特色。他樂於創新書法表現,如將行道上常見的台灣欒樹化入書法、將自己為家人唱誦阿彌陀經的過程寫入書法等,表達真摯的情感與意念美學。

 

篆刻是杜三鑫生命的重要部分,自言喜歡沉醉刀起石裂的愉悅之中,甚至在移動的交通工具上都能奏刀自如。2018年,他出版了《艁像》《刻字》兩冊作品集,累計篆刻與佛像印面作品數千方,可見其用功之勤、用心之深!那一方方端嚴樸拙的造像作品,將佛像的觀想、佛經的唱誦融合一體,帶著祝禱的無盡願望。造像作品每蒙收藏,杜三鑫更將自己應得的全數捐給家扶中心。

《千江‧萬里》,杜三鑫,隸書對聯,105×23 cm,2019。

甲骨文與封泥風格篆刻──柯詩安

柯詩安與杜三鑫年少交遊,杜十六歲便開始刻印,柯笑說自己晚兩年,只因為向杜三鑫要印要不到,便索性自己刻!誰說好友間的任情率性不是一種成長的激勵!柯詩安這一刻便刻出了自己的廣闊天地,他在篆刻與甲骨文書法上都有可觀的面貌。甲骨文字數有限,容易限制書法表現,憑著淵深的文字學知識,柯詩安能夠轉化出更多符合今人使用的甲骨文,並形成清俊靜雅的書法風格。

 

柯詩安近年所作最具特色的是仿封泥風格的篆刻作品。他採用質地色澤皆美的老撾石,且喜好自然形獨石,自己切出印面篆刻。由於漢字造形基本上以矩形為主,若將字變形,遷就不規則的石頭造形,則字易流俗。對此他展現了獨特的思維與做法,他讓字溢出印面,形成自然的風化般的缺角。看不到的部分更令人想念,於是作品便有了更多想像空間。

柯詩安-孰知桃花源 不出武陵水

孰知桃花源 不出武陵水

結合文人審美與造形趣味──李螢儒

柯、杜皆曾拜學吳平大師門下,由此結識了同窗李螢儒,並封他老大。李螢儒確實有大哥的沉穩氣質,他曾師從文人畫大師江兆申,在專職創作前,曾從事多年美編工作,經過不斷醞釀沉潛,直到四十歲才舉辦生平第一次繪畫個展。如今十多年過去,他在水墨畫、書法、篆刻上的積累可謂一步一腳印、扎實穩健。李螢儒的繪畫有個重要特點,他只畫真實經驗裡的山水,但他清健樸雅的筆墨仍承續文人畫傳統,他的書法同樣有著濃厚的文人情調,我手寫我心,自然流露心靈所思所感,甚至連一個無意間暈開的墨點都變成某種無為而為的心靈隱喻。

 

由於石粉會引起他皮膚過敏,李螢儒選擇陶土進行篆刻創作。他著迷於陶土崩解的手感,並特意在創作中保留一點崩的效果。除了篆刻印面,愛狗的他還捏塑獸頭造形的印紐,自己調配釉藥、自己燒窯,燒出一個個兼具文人審美與造形趣味的動物俱樂部。

《獸首陶印》,李螢儒。

聚奮三友 大陸巡展

話說,便是在十多年前李螢儒那場個展上,三人針對反骨與傳統有了一番論辯,開始互贈作品,其後衍變成每月例行的印刻聚會,最後才有了「聚奮三友」。如果不是對藝術的共同熱愛,不會把三個人的緣分結在一起;如果不是性情相投、心念相契,不會讓他們的友誼這般長久!

由長歌藝術傳播社長吳放策畫的「一朝風月-禪思慧語書印展」,繼台北之後亦赴大陸多處巡展,相信聚奮三友的書篆作品將大受矚目。

(左)李螢儒印面:一朝風月、喫茶去

(中)柯詩安印面:既媚君姿、寒暑不改似固長守、得永年

(右)杜三鑫印面:艁像、無邊風月屬閒人

李螢儒

柯詩安

柯詩安

杜三鑫

相關展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