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游離‧反思‧當代水墨的精神隱喻

由四位台灣青年參展畫家

劉信義、廖文豪、張天健、陳廷彰

深入分享與交流 各自對當代水墨創作的思考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劉 信 義

劉信義的當代水墨創作,從感受自心出發,繼而觀看他者、體察時代人心,他如哲人般探究人性的本質,也如詩人般吟詠著愛、孤寂與希望。其創作有著濃厚的精神心理氛圍,卻並不言明,旨在喚起觀看者自身的感受。冷調性的畫面呈現極為含蓄、沉靜與溫柔的氣質。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在微光旁思考残缺》,水墨紙本,2017,66×47.5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藍色裡的殘缺》,水墨紙本,2018,27×33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廖 文 豪

閑閑 遊走在山水和身體之間
放大感官的同時
呼吸到哪
筆停到哪
每帶一筆
就像是肌肉在紙上的停留
線條連結山水和身體
在紙本空間中相互交融
而來 成為兩者間的景色

 

閑閑而來,是我喜歡的詞句,也是作品當中的寫照,在生活與日復一日中,探尋著時間的縫隙,在其中悠閑來去、隨心而走,透過身體與山水兩者結合的方式運行自成一方世界,將日常的寫生記趣與描述作品的詩句,醞釀為視覺性的感受,呈現閑逸的自然趣味。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納涼圖》,水墨紙本設色,2017,72×80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自然醒》,水墨紙本設色,2017,72×80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張 天 健

原本以為自己將要為藝術奉獻一生,卻發現,是藝術帶給了我一切,便戰戰兢兢,以創作為志。自問創作為何?不過是學習古今之後,再加上一點點自己的想法而已。可貴在於自我的見解中選擇了什麼?將世間的眼光領到另一個境地。

 

    而自古雖然有「山水」一詞,但也未必都有高山流水。那寄託心靈於自然的情景,一草一木成了語彙,雖說未必都是閒情雅興,卻寄情也是述情,述說心事於浮雲,於石塵,不留痕跡。像詩般的迷濛幽遠,是我的嚮往。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如霧起時》,水墨設色,2014,70×50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虹雲》,水墨設色,2013,61×35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樹騷》,水墨設色,2016,69.5×46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岸濤》,水墨設色,2014,70×50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陳 廷 彰

家門對面有竹一片,一日晚上經過時抬頭一望,竹子呈現一種很不自然的綠,剎那間那竹又由那豔綠換成了一片紅,目光移到旁側原來是那紅綠燈。生而為人我以為竹是綠的,但在貓狗、昆蟲眼中竹之色都不一樣吧!事物的本色究竟是什麼?

我想創作就是這種轉移的一瞥,使人的目光不停滯於以往的經驗,而更活生生的去活。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色身坐》,宣紙彩墨,2017,90×95 cm

日昇月恆畫家講壇

《盤古頌-同》,彩墨紙本,2019,50×82 cm

陳廷彰
《改火》,彩墨紙本,2018,23×29 cm

《改火》,彩墨紙本,2018,23×29 cm

兩岸水墨名家聯展 揮灑日昇月恆

由長歌藝術傳播、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及中國時報舉辦的「日昇月恆-兩岸水墨名家聯展」,匯集兩岸共80多幅水墨畫作品,其中參展藝術家連瑞芬以布代紙,將東方水墨畫融合西方油畫概念,作法獨樹一格,為傳統技藝帶來新嘗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