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現建築磅礴詩意 —江明賢墨彩畫中的歷史情懷

再現建築磅礴詩意

江明賢墨彩畫中的歷史情懷

文 / 中國時報

圖 / 長歌藝術傳播

銀亮的頭髮,豐逸的神采,墨彩畫大師江明賢已過七十八歲,依然精神奕奕、談吐雅健。更令人讚嘆的是,他剛剛結束受邀的大型個展「雲月八千里」,巡迴北京中國美術館、江蘇省美術館、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及首爾中國文化中心。氣勢磅礴的展覽,一萬多公里的壯闊旅程,讓大陸各地及海外共同見證了江明賢墨彩創作的斐然成就,加上藝術家雜誌甫出版的《臺灣美術全集38─江明賢》,使2019年成為他藝術生涯的又一里程碑。

早在1980年代末期,江明賢便以大量個展與媒體介紹得到藝術界、學術界的廣泛評論與肯定。以水墨媒材表現東、西方建築,是他有別於一般山水畫家的一大特色。近二十年來,他尤其鍾情具歷史人文特色的建築,如古蹟遺址、歷史老街、古村落、人類自然文化遺產等等。正因為這些建築所散發的人文風情與歷史詩意,令他為之陶醉,為之心懷澎湃,行過千山萬水、踏過千城百鎮,彩筆追著腳步,化作一幅幅淋漓壯闊的墨彩之作。

直線的力量 空間的層次

以水墨表現建築的陽剛雄偉,困難度遠勝油畫。中國傳統雖有畫建築的「界畫」,但以尺作畫、失之呆板,且多作為山水、人物的陪襯。而在江明賢作品中,建築往往是畫面主體,且徒手作畫,力求線條強勁而生動。江明賢表示,他畫中大量使用的直線條,來自後期印象派畫家塞尚的啟發,以直線表現力量,以直線創造結構,他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思考畫面結構。

《查理大橋》,水墨紙本,137x68cm,2018

而近期畫作中,他更將畫面進行解構與重組,將現實中肉眼無法同時看到的景物,如建築的不同角度或城市的各處風景,組合再現於同一畫面,呈現如鏡牆般迷幻的多層次空間。欣賞這樣的作品,彷彿置身時空之外,景物似在眼前又似乎遙不可及。

「傳統文人畫家認為墨分五色,是一種訴諸心靈的感受。但繪畫畢竟是一種視覺藝術,還是要有視覺的美感與變化。除了追求水墨的內在美感特質,我也追求視覺客觀的呈現,所以我重視畫面的造形、變化、構圖、色彩。唯有如此,神形兼顧,主、客觀得以交流與融合。」江明賢如是說。

《太魯閣》,彩墨紙本,50×89 cm,2017

借西方技法 以水墨為底蘊

儘管引西潤中,借用了大量西方現代繪畫美學觀念與技法,但江明賢仍堅持以水墨為底蘊,承接文人畫的意境表達方式。例如,具節奏感的虛實濃淡變化、富文學性的書法題字以及空靈悠遠的畫面留白氛圍。「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。」以動態點景襯托畫面的幽靜,亦得自傳統水墨的靈感。

創作超過一甲子的江明賢說,到了現在這個年紀,創作自由自在,「隨心所欲而不踰矩」。從羅馬古城、布達佩斯到紐約第五大道,從淡水紅毛城、基隆漁港到江南水巷、河西走廊,萬千人文風景盡收筆底。2月1日起於內湖昇恆昌舉辦的「日昇月恆─兩岸水墨名家聯展」,便是由江教授領銜參展。開幕訂於2月9日(週日)下午三點,誠邀觀賞。

《羅馬古城》,彩墨紙本,96×180 cm,2016